211工程和985工程
211工程
“211工程”,即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的建設工程,是建國以來由國家立項在高等教育領域進行的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重點建設工程,是中國政府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大舉措,是中華民族面對世紀之交的國內、國際形勢而作出的發展高等教育的高瞻遠矚的重大決策。
1995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原國家計委、原國家教委和財政部聯合下發了《“211工程”總體建設規劃》,“211工程”正式啟動。2002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原國家計委、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下發了《關於“十五”期間加強“211工程”項目建設的若干意見》。
“211工程”建設的總體目標
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一批高等學校和重點學科。經過若干年的努力,使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以及一批重點學科在教育質量、科學研究、管理水平和辦學效益等方面有較大提高,在高等教育改革特別是管理體制改革方面有明顯進展,成為立足國內培養高層次人才、解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基地。其中,一部分重點高等學校和一部分重點學科,接近或達到國際同類學校和學科的先進水平,大部分學校的辦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上取得較大成績,適應地區和行業發展需要,總體處於國內先進水平,起到骨幹和示範作用。
“211工程”建設的主要內容
主要包括學校整體條件、重點學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三大部分。學校整體條件建設是基礎;重點學科建設是核心,是體現教學科研水平的重要標誌,是帶動學校整體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徑;高等教育公共服務體系以重點建設的學校為依託,按照資源共享、服務全國的原則,從整體上加強我國高等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高等學校的辦學水平和效益。
2008年1月16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高等教育“211工程”建設工作彙報。會議指出,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的“211工程”實施以來,經過十多年的努力,“211工程”學校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學科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創新能力得到提升,一些學科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產生了一大批有影響的成果,我國高等教育整體實力顯著增強。會議同意進行“211工程”三期建設,三期建設從2007年至2011年實施,要求認真總結經驗,明確目標,統籌兼顧,加快高水平大學和重點學科建設,帶動我國高等教育整體發展。
985工程
1998年5月4日,中國原國家主席江澤民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向全世界宣告:“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由此,中國教育部決定在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重點支持國內部分高校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簡稱 “985工程”。
“985工程”一期名單(34所)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東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湖南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南大學、吉林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重慶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華南理工大學、中山大學、蘭州大學、東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同濟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
“985工程”二期名單(5所)
中國農業大學、國防科技大學、中央民族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華東師範大學。